周一至周日9:00—17:00 法定节假日除外
咨询预约:021-545613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近视眼发生原因的观点学说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4-08-31 14:40作者:张丽梨来源:兰荷视光眼科门诊部

对于近视眼的形成机制,百多年来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从最初的调节学说到现代的生化研究,乃至基因研究,将近视眼的研究从宏观拓展到微观。虽然仍无肯定的结论,但在很多方面得到共识:视网膜上的视觉信息,包括影像的对比度、空间分辨率,眼的离焦状态等,可能是调整人眼的解剖结构直接因素,不同的视觉信息通过影响生物递质的传递,控制玻璃体腔的扩大,和巩膜的伸展,从而改变人眼的解剖特点,而在这一过程中基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是目前近视眼研究的两大研究方向,对近视眼的发生有以下一些观点和学说。

1.形觉剥夺性近视眼

通过眼睑缝合或粘连眼睑、使用半透明眼罩等方法可以复制出近视眼的动物模型,其机制是造成处于发育过程中的年幼动物失去外界物体的形觉刺激而发生近视眼,在临床上,因先天性上睑下垂或先天性白内障并发近视眼的病例也很常见,研究发现,缝合成年动物的眼睑不会导致近视眼的发生,说明已经发育成熟的眼球不会因形觉的剥夺而出现近视眼,这与人类迟发性近视眼的发生机理可能存在质的区别,而将眼睑缝合的幼年动物置于全黑的环境中饲养也不会发生近视眼,说明导致实验性近视眼的条件并非完全性的失去了物像的刺激,只是需要不清晰的模糊物像的刺激才会发生近视眼,所以用半透明的眼罩或是角膜变混浊都可以在幼年动物眼复制出实验性近视眼的模型。

2.光学离焦

(1)透镜诱导

让未发育成熟的幼年动物配戴一定度数的凹透镜造成物像在其视网膜上形成远视性光学离焦,已在多种动物身上复制出实验性近视眼的动物模型。离焦性近视眼都是因眼轴和玻璃体腔的增长而发生的,其发生的机理是由于眼球的代偿性生长所致。最近的许多研究均表明,在远视性离焦的过程中或造成实验性近视眼以后,使用一定量的近视性离焦,可以阻止实验性近视眼的发生或使已经发生的近视眼得到部分恢复。

(2)角膜激光手术

用近视激光手术的方法制作近视眼动物模型的原理及近视眼发生的机制同光学离焦,通过激光手术使实验动物眼球形成远视性离焦状态而导致近视眼的发生。本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给动物准备固定镜片的头盔、面罩等装置,也不用担心动物会损坏固定装置,但成本较高、手术本身对角膜是一种损害是其缺点。

3.眼外肌及眼球压力作用学说:

Greene用工程学的方法研究了眼外肌收缩及调节时对巩膜的影响,提出眼外肌会对巩膜产生机械性的拉力,而调节则可能影响较小。他认为斜肌止段位于眼球赤道部会对后部的巩膜产生局限性的拉力,与此同时眼外肌作用引起的眼内压升高也是导致眼轴增长近视发生的原因之一。在动物实验中也发现当眼部的肌肉发生挛缩时会引起眼内压的增加,而当人向外侧注视时也会引起眼内压的略微升高。因此Greene(1991)认为眼球是在眼外肌对巩膜的机械拉力和眼内压升高的共同作用下增长的。也有研究者认为近距离用眼时持续的调节会引起眼压的升高,因而导致眼球的增长和近视的发生,但是在一些研究中发现在近距离工作时,通过角膜测量的眼压却表现出随调节而减小的现象。该学说不是目前近视眼发病机制的主流观点,尚未得到广泛认同。

4.调节学说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过度调节是近视眼发生的重要原因。亦即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时,过度的调节和辐辏作用使睫状肌痉挛牵拉脉络膜,眼外肌张力增强致巩膜扩张,眼轴变长,角膜弯曲度增加,形成近视眼。然而,近年来的实验研究表明调节不是近视产生的主要原因。例如,一些研究表明近视眼并非调节过度,而是相对低下和迟滞;破坏新生小鸡的调节功能,仍能用凹透镜(使成像模糊)诱导出近视;通过切除视神经或点用阿托品眼膏阻断中枢神经对恒河猴眼的调节作用不能阻止其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发生;阿托品能够阻止缺乏胆碱能受体的鸡眼形觉剥夺性近视的进展,表明它可能并非通过阻断调节而起作用的;遮盖新出生小鸡的部分视野,仅与其相对应的部分巩膜发生扩张,表明其调控部位在局部的视网膜,而不是中枢神经。Daubs亦指出近视眼的调节机制迄今未被证实。

5.巩膜主动塑形学说

Norton等用形觉剥夺的方法,发现树鼠遮盖眼与对照眼巩膜的DNA水平一致,表明形觉剥夺性近视眼的巩膜并没有细胞的过度增生。而遮盖眼巩膜的羟脯氨酸和硫化糖胺多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眼,羟脯氨酸是反映胶原含量的指标,而硫化糖胺多糖是反映细胞外基质糖蛋白的指标,表明哺乳类动物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巩膜的胶原含量和细胞外基质糖蛋白均减少,这些都使得遮盖眼的巩膜变得薄弱,更易于延展而发生轴性近视。在鸡的近视眼模型中,剥夺性近视眼巩膜的软骨层增厚,纤维层变薄,其纤维层类似于哺乳类动物的巩膜。Marzani等对其纤维层进行研究发现同样有硫化糖胺多糖合成的减少。生化和组织学的研究结果均表明,近视眼形成过程中巩膜的变化是主动塑形的结果,而非单纯受到被动牵拉所致。因此,控制眼轴增长主要在于调控巩膜的抗力而非调控巩膜的生长。

为了找到实验性近视眼中眼巩膜主动塑形的直接证据,人们开始关注巩膜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因为它能降解巩膜基质中多种大分子,Norton的研究发现发现视觉信号可以在基因转录水平调节巩膜蛋白质的水平,引起胶原和GAGs的减少以及MMPs的增加,从而调控巩膜的重塑过程。透明质酸也参与了调节巩膜的生物特性改变的过程。McBrien发现哺乳动物的巩膜表达胶原连接整合素亚单位,在近视眼形成早期a1和β亚单位的下降。

6.生物活性物质作用学说

研究表明视网膜上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多巴胺、血管活性肠肽、乙酰胆碱、胰高血糖素及一些生长因子等,在眼球生长、眼轴延长、近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7.基因调控学说

近几年来,Pax-6和Egr-1基因被认为与眼球生长、发育过程密切相关的调控基因,可能与近视眼的发生有关。

分享到: